Oct 05, 2013 – 学习 & 提升 – 人物  国学  演讲   – Bai

做学问的境界

国学大师

在这个浮躁的现代社会,每个人似乎都待见立竿见影、水到渠成的事情,“出名要趁早”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急功近利。然后殊不知绝大多数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,想要成就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、逐步积累,对于稿科研、做学问的人来说则更应如此。那么,我们可以仔细品味一下这些国学大师们是如何做学问的,或许从中可以悟出一些道理。

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

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著作《人间词话》中用晏殊、柳永和辛弃疾词中所创造的三种境界,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。

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
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此第一境也。
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此第二境也。
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此第三境也。
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。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,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。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

第一境界: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

萧瑟的秋风,凋零的落叶,独自一人登高望远,看到的是天高地广、山阔水长,迢迢大路通向遥远的天涯。对于做学问来说,此时属于治学初期,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繁华但是自己却比较孤独寂寞,因此既然下定决心要做学问,首先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,不为繁华所动,不被诱惑所禽。然后要有执着的追求,登高望远,瞰察路径,了解事物的概貌从而明确目标与方向。

此句选自宋代晏殊的《蝶恋花》,原诗如下:

槛菊愁烟兰泣露,罗幕轻寒,燕子双飞去。
明月不谙离恨苦,斜光到晓穿朱户。
昨夜西凤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
欲寄彩笼兼尺素,山长水阔知何处! 晏殊《蝶恋花》

第三境界: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

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,人消瘦了,但决不后悔。对于做学问来说,此时属于攻坚阶段,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,做学问的过程中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,还要坚持不懈,努力奋斗,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。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,要敢于创新,也要善于等待。这是一种执着的追求,忘我的奋斗。

此句选自柳永的《凤栖梧》,原诗如下:

伫倚危楼风细细,望极春愁,黯黯生天际。
草色烟光残照里,无言谁会凭阑意。
拟把疏狂图一醉,对酒当歌,强乐还无味。
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 柳永《凤栖梧》

第三境界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

经过千遍万编的上下探索,猛然回头,那个他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。做学问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,怎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,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,才能够功到自然成,一朝顿悟,发前人所未发之秘,辟前人所未辟之境,才能就明察秋毫,豁然领悟。

此句选自辛弃疾的《青玉案》 ,原诗如下:

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
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萧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峨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
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 辛弃疾《青玉案》

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归结为一句话就是“悬思——苦索——顿悟”,每个境界都是做学问的一个阶段,而每个阶段又有各自不同的问题和任务。只要能够脚踏实地、勤奋刻苦,最终一定能够有一番成就。

梁漱溟的学问八层境界

国学大师、思想家、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对学问以及如何做学问也有着自己的见解,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做学问的境界。以下摘自梁漱溟先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。

所谓学问,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,有自己的想法。

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,但又等于没有。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,人云亦云,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,他都点头称是,等于没有想法。

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,走上现在这条路,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。大约从十四岁开始,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,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,一直想如何解答,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,就一路走了下来。

提得出问题,然后想要解决它,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。

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:

第一层境界:形成主见

用心想一个问题,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,形成自己的判断。

说是主见,称之为偏见亦可。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,但即使浅薄,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。

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,就因为浅便行了,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,亦很行。因为这是他自己的,纵然不高深,却是心得,而亲切有味。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,能动人就行了!他就能自成一派,其他人不行,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。

第二层境界: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

有主见,才有你自己;有自己,才有旁人,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。

这时候,你感觉到种种冲突,种种矛盾,种种没有道理,又种种都是道理。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。

面对各种问题,你自己说不出道理,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,也不敢轻易自信,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。

第三层境界:融汇贯通

从此以后,前人的主张、今人的言论,你不会轻易放过,稍有与自己不同处,便知道加以注意。

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,感到亲切;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,感到隔膜。有不同,就非求解决不可;有隔膜,就非求了解不可。于是,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,慢慢融汇到你自己。

你最初的一点主见,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。从这点萌芽,你才可以吸收养料,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,向下入土生根。待得上边枝叶扶疏,下边根深蒂固,学问便成了。

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,不然读书也没用处。会读书的人说话时,说他自己的话,不堆砌名词,不旁征博引;反之,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。

第四层境界:知不足

用心之后,就知道要虚心了。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,不足以解决问题。

学问的进步,不单是见解有进步,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,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。

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。

对于前人之学,总不要说自己都懂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,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,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。

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,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,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,不然,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?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,不然,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?

第五层境界:以简御繁

你见到的意见越多,专研得愈深,这时候零碎的知识,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;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,整个的组织。如此,就可以算成功了。到了这时候,才能以简御繁,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。

凡有系统的思想,在心里都很简单,仿佛只有一两句话。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,总不过一两句。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,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—-所谓举重若轻。

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,那是不对的;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,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,那就对了。道理越看得明透,越觉得无甚话可说,还是一点不说的好。心里明白,口里讲不出来。

反过来说,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,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。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,真要把他吓坏了!其实道理明透了,名词便可用,可不用,或随意拾用。

第六层境界:运用自如

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那学问必是没到家。如果学问已经通了,就没有问题。

真学问的人,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。假学问的人,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。

第七层境界:一览众山小

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,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,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。这个浅薄,那个到家,这个是什么分数,那个是什么程度,都知道得很清楚;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,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。

第八层境界:通透

思精理熟之后,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回顶部